原阳江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发昭被查
菲律賓軍方發言人表示,雙邊將於4月11至28日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共計有1.76萬軍人參加,其中包含1.2萬的美軍,而澳洲也將派出約111名軍人參與陸域演習。
最終將由曼哈頓檢察官布拉格(Alvin Bragg)決定是否提出指控,以及提出何種指控,不過布拉格沒有提出指控的期限,可以無限期拖延這個消息令各國基因研究領域的主要科學家感到震驚。
但這種技術具有爭議性,因為它可能永遠地改變一個人的基因構成,再將基因改變傳到後代身上。她說「我看到(在更新規定中)研究應該符合倫理原則。」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受訪稱「香港是包容城市」,賀建奎「高才通」簽證被港府取消 【基因編輯嬰兒】賀建奎:南方科技大學支付部分經費,但對實驗不知情 違背醫學倫理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中國科學家賀建奎被判刑3年、近期已獲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他們公布了倫理認可、監督和核查方面的要求,但是專家擔心這些規定可能不適用於私人行業。」 不過她說現在她認為「我們面對的就是個規範不當的例子」。
我希望知道根據哪些倫理原則,這些原則在哪裡制定,是否會面對質疑。Photo Credit: TEK IMAGE/SCIENCE PHOTO LIBRARY / BBC News 基因編輯技術可能被用來治療許多遺傳性疾病。《文化研究》期刊在2022秋季出了「音樂的躁動」專號,論文集則有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2020)和Resounding Taiwan: Musical Reverberations(2021)。
在Circuit Listening一書裡,他討論輕便的半導體收音機如何讓60年代的聽眾更親密地接收以及感受來自遠方的流行聲響,使之透過身體經驗流入在地生產與消費迴路中,創造出新的時代之聲。她在去年以92歲的高齡過世。Andrew表示他覺得還是有的,那就是60年代後期的「阿哥哥」音樂。:台九線音樂故事》(2020)、陳培豐的《歌唱台灣:連續殖民下台灣歌曲的變遷》(2020)、徐登芳的《留聲曲盤中的台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2021)、石計生的《歌流傳社會學.洄流迴路與台灣流行歌》(2022)。
1952年一位在此工作的女服務生Régine Zylberberg受不了點唱機總是在放同一批歌曲,以及換唱片時的片刻空缺,出了一個主意在夜店內部設置DJ台,桌上放兩台唱盤不間斷地來回播放音樂,人客可以慵懶地坐著飲酒聽歌,或到舞池中隨著節奏舞動。除此之外,吳庭寬的《歌自遠方來:印尼移工歌謠採集與場景書寫》(2021)也值得一提。
法國人稱此為discothèque,也就是迪斯可舞廳的前身。在此首先必須先交代一下當時的美國流行文化背景。在之後的交流時間中,我們把握機會從各自關懷的角度提問,長期關注台灣熱門音樂和爵士樂史的朱夢慈老師此時問了一個我心坎裡的疑問:台灣戰後流行音樂有沒有那種讓人聽了會想扭動身軀的「舞動」(grooving)傳統?畢竟我們熟悉的鄧麗君、文夏、群星會歌星、乃至於70年代民歌時期歌手都沒有這種節奏感。60年代是美國大眾舞蹈最富創意的時代,且與流行的節奏藍調和搖滾音樂水乳交融,風靡了不分黑白膚色的青少年群眾。
Régine之後成為知名的夜店經營者,版圖橫跨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吉隆坡與洛杉磯,有「夜之女王」的雅號。「迴路」(circuit)的概念在他更早的著作《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中已經初步探索過了,之後石計生將之應用在台灣從日本時代以來的「混血歌」研究中。此時出現的舞步包括The Twist、The Millie、The Fly、Locomotion、Watusi、Hully Gully、Mashed Potato、The Monkey、The Pony、The Swim、The Jerk、The Frug、The Limbo、The Elephant Walk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其中尤以「扭扭舞」(The Twist)最受歡迎。在過去兩年多,我們見證了這個領域豐碩的書寫成果:學界專書有葉莞妤的《誰來唱我們的歌:流行歌曲中台灣原住民族的現聲╱身》(2020)、洪芳怡的《曲盤開出一蕊花:戰前台灣流行音樂讀本》(2020)、陳俊斌的《前進國家音樂廳。
外國學者也帶來重要的貢獻,如Andrew Jones的Circuit Listening: Chinese Popular Music in the Global 1960s(2020)和Meredith Schweig的Renegade Rhymes: Rap Music, Narrative, and Knowledge in Taiwan(2022)。1947年的時候,來自馬賽的生意人Paul Pacini在巴黎的博若萊街上開了一間夜店名喚Whisky À Gogo,Whisky是他愛喝的飲品,À Gogo在法文則是豐餘歡愉的意思,而這也是蘇格蘭作家Compton Mackenzie在同年出版的小說Whisky Galore的法文翻譯
一位參與研究的波蘭人說,夢見了一個她無法弄清楚的英語單詞 —— 「散漫,隨意」 —— 醒來後就去查它的意思。「顯然,當我們還是孩童時,會學很多新單詞,尤其是人生最初的10年裡。
例如,夢中的人可能會說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會說的語言,而夢見一個人童年的家往往用自己童年的語言——雖然對於共同規律的說法必須謹慎對待,因為只有少數關於多語言夢的小規模研究。此外,夢中的語言可能層疊了文化和身份的問題,例如,一位泰國裔美國婦女夢裡想著為已故的妹妹買一件衣服,並用泰語和英語與侄女討論取捨。就在我開始寫這篇文章之後,我做了一個非常應景的夢——我在酒店套房裡開派對,客人來自美國、巴基斯坦和其他國家。夢中的語言 要理解睡眠和語言之間的聯繫,讓我們從一種語言開始:你自己的語言。睡眠研究人員說,很難斷定這類夢的精確機制和功能,其中一個原因是夢還是一種相當神秘的現象。即使是成年人,仍然每兩天用母語學習一個新單詞。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慢速腦波和較高頻率的紡錘波。我自己的夢裡經常用英語 ——那是我在倫敦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還有我童年時的語言德語。
為了恰當地使用這個新詞,並將其與發音相似的詞區分開來,我們需要把它跟我們現有的知識聯繫起來,蓋斯凱爾說:「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你就需要睡一覺。還有人夢中感受到語言焦慮,比如在夢中掙扎著用外語搞清楚如何搭乘火車或飛機,從一個語言環境到另一個語言環境,或者在夢的詞典中查找單詞。
忽然我找不到我的兒子了,驚慌失措,後來發現他時大鬆一口氣,「Ach,da bist du ja。到了晚上,它將新的信息傳遞到大腦的其他部分,新的信息在那裡存儲並和其他相關信息建立聯繫。
畢竟,我們通常晚上會延續使用白天說的語言。像我的酒店派對夢那種的複雜的夢往往發生在不同的階段——快速眼動睡眠(REM)階段。首先,我們的大腦不是隨機重覆我們一天中的語言片段,而是將它們與白天的各種憂慮、記憶和問題混在一起。但是,當另一個聽起來相似的詞出現時,便會刷新我們對已經掌握的那個詞的不確定感。
這有助於我們在任何給定情況下選擇正確的單詞,抑制它的競爭對手。但是,我們的大腦如何、以及為什麼,會想產生這類多種語言並用的夢呢?它們對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的語言技能會產生影響嗎? 解碼「夢的語言」 乍看之下,許多白天用不同語言的人,甚至剛剛開始學外語的人,做夢時會使用這些語言似乎並不奇怪。
對於使用多種語言的人來說,外來詞也儲藏在龐大的意識庫存中,並以類似的方式被選擇或抑制。白天,我們的大腦海馬迴專門快速吸收信息,吸收新單詞。
然而,仔細觀察多語言夢境,就會發現事情更複雜。不過,對於我們的大腦如何以及為什麼在睡眠中處理語言,甚至學習新單詞,這方面我們知道更多。
如果你會說不止一種語言,也可能會有類似的經歷,它們在你的睡眠中攪合在一起。這至少為解開多種語言之夢的謎團提供了一些啟示。即使在用自己母語的情況下,我們也是平均每兩天學習一個新單詞。例如,一項對耳聾和聽力受損者的研究發現,他們在夢中用手語交流,就像清醒時一樣。
學習一個新詞時,我們會不斷更新自己對這個詞的知識,直到牢牢掌握它,蓋斯凱爾說。它甚至可以用一種未知的幻想語言創造整個對話,或者用做夢的人清醒時在生活中遇到的一段對話所用的語言,而他/她本人並不說這種語言(我在夢中有時會用日語進行生動的對話,日語是我學過但在現實生活中未能掌握的語言)。
「如果你腦子裡有德語和英語的詞庫,你知道的每個單詞都會貼上一種語言標籤,因此你說話時實際上抑制了詞庫中一半的單詞而專注於另一半。」 這就是我夢境裡的酒店套房,裡面擠滿了說英語和德語的人——我果真是在整理自己的語言商店,給物品貼上有意義的標籤嗎? 這也許會是一個很好的解釋,但不幸的是,整合和鞏固過程發生在被稱為深度睡眠或慢波睡眠的階段。
我們當中許多人似乎以某種方式,按個人、地點或生活階段,對夢中的語言進行分類。「你可以想象你的記憶中有某種標籤,」 蓋斯凱爾說。